您的位置:疾病科普 > 血液病 > 血小板增多症 >

血小板增多症

发布时间:2024-10-31 14:59:40本文出处: 山东国济医院
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。


一、正常血小板的功能与正常范围


血小板主要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。当血管内皮受损时,血小板会迅速黏附在损伤部位,通过释放各种物质如二磷酸腺苷(ADP)等,促使更多血小板聚集,形成血小板血栓,堵塞血管破损处。同时,血小板还能为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,促进血液凝固。正常血小板计数为(100 - 300)×10⁹/L。当血小板计数超过 450×10⁹/L 时,通常被认为是血小板增多。


二、病因


  1.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(ET)
    • 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。主要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,导致血小板生成过多。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 JAK2 - V617F 基因突变,此基因突变使得 JAK - STAT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。正常情况下,这条信号通路在调节血细胞生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,异常激活后会促使巨核细胞过度增殖,进而产生大量血小板。
  2.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(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)
    • 感染因素
      • 细菌感染:如肺炎链球菌、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感染。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,炎症反应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。这是因为炎症因子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,同时增强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成能力。例如,在肺炎患者中,由于肺部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,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。
      • 病毒感染:像流感病毒、EB 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增多。病毒感染人体后,免疫系统会被激活,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刺激骨髓造血,使血小板生成增加。
    • 炎症性疾病
      • 风湿性关节炎: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。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,炎症介质会刺激骨髓,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多。关节的炎症和疼痛是其主要症状,同时血小板计数升高也较为常见。
      • 炎症性肠病(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):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,炎症因子释放,会促进骨髓造血,引起血小板增多。患者还会伴有腹痛、腹泻、便血等肠道症状。
    • 恶性肿瘤
      • 实体肿瘤:如肺癌、胃癌等。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,如血小板生成素(TPO)类似物,刺激骨髓产生血小板。此外,肿瘤患者可能还存在慢性失血、组织缺氧等情况,这些因素也会促使骨髓增加血小板的生成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。
      •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(除 ET 外):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。在这些疾病的某些阶段,由于骨髓微环境的改变或者异常细胞的相互作用,会导致血小板增多。
    • 缺铁性贫血:身体缺铁时,会出现缺铁性贫血。此时,红细胞生成减少,但骨髓会对这种贫血状态做出反应,增加巨核细胞的生成和血小板的释放,以维持止血功能。这是一种代偿机制,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。
    • 脾切除术后: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,也具有清除衰老血细胞的功能。脾切除后,血小板的破坏减少,在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延长,同时骨髓会因为失去了脾脏的反馈调节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,从而导致血小板增多。


三、临床表现


  1. 血栓形成
    • 动脉血栓:血小板增多时,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容易在动脉血管内形成血栓。如果血栓发生在脑部动脉,可能会引起脑梗死,患者会出现头痛、头晕、肢体麻木、偏瘫等症状;若发生在冠状动脉,会导致心肌梗死,表现为胸痛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。
    • 静脉血栓:常见于下肢深静脉。静脉血栓形成后,患者会感到下肢肿胀、疼痛,皮肤温度升高。如果血栓脱落,可能会随血流进入肺动脉,引发肺栓塞,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,患者会出现突发的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等症状。
  2. 出血症状
    • 虽然血小板增多,但血小板的功能可能存在异常。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皮肤瘀点、瘀斑等出血症状。这是因为过多的血小板可能会消耗凝血因子,或者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和释放功能失调,导致止血功能障碍。
  3. 其他症状
    • 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,可能会出现脾脏肿大。由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原因,脾脏会进行代偿性造血,从而逐渐肿大。脾脏肿大可能会引起腹部胀满、食欲减退等症状。


四、诊断


  1. 血常规检查: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。通过血常规可以明确血小板计数是否升高,同时还可以观察其他血细胞的情况,如红细胞计数、白细胞计数等。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,血小板计数通常超过 450×10⁹/L。
  2. 骨髓检查
    • 骨髓穿刺:抽取少量骨髓液进行涂片检查,可以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、数量和分化情况。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,骨髓穿刺涂片会显示巨核细胞增多,且形态可能有异常,如体积增大、核分叶过多等。
    • 骨髓活检:获取一小段骨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。可以观察到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程度和分布状态,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。
  3. 基因检测:对于怀疑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,检测 JAK2、CALR、MPL 等相关基因突变情况非常重要。如果 JAK2 - V617F 等基因突变阳性,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有很强的支持作用。
  4. 其他检查
    • 凝血功能检查:检查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。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,这些指标可能会出现异常,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,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    • 腹部超声检查:主要用于检查脾脏是否肿大。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可能出现脾脏肿大的疾病,腹部超声可以直观地观察脾脏的大小、形态和内部结构。


五、治疗


  1. 降低血小板药物治疗
    • 羟基脲:这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,通过抑制骨髓细胞的增殖来降低血小板计数。它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 S 期,干扰 DNA 的合成,从而减少巨核细胞的增殖和血小板的生成。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身体状况调整剂量,并且要密切监测血常规,因为它可能会对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    • 阿那格雷: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降低血小板计数的药物。它主要通过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释放来发挥作用。阿那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数量,并且对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相对较小。但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,如心悸、头痛、腹泻等。
  2.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
    • 阿司匹林:这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。它可以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(COX) - 1 活性,减少血栓素 A₂(TXA₂)的生成,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。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,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,但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谨慎,因为它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。
    • 氯吡格雷:它是一种血小板 ADP 受体拮抗剂。通过阻止 ADP 与血小板受体结合,抑制血小板的聚集。在一些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,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来预防血栓形成。
  3. 治疗原发疾病(针对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)
    • 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增多,需要积极控制感染,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。对于炎症性疾病,如风湿性关节炎,要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,控制炎症反应,从而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。在恶性肿瘤患者中,针对肿瘤的治疗,如手术、化疗、放疗等,可能会使血小板计数随着肿瘤病情的控制而下降。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,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后,血小板计数通常也会逐渐恢复正常。
  4. 其他治疗(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)
    • 干扰素治疗:干扰素 - α 可以调节免疫系统,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增殖,从而降低血小板计数。它还具有抗病毒、抗肿瘤等多种作用。不过,干扰素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,如发热、乏力、肌肉酸痛等。
    • 造血干细胞移植(在极少数情况下):对于年轻、病情严重且对其他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,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。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,可以重建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,从根本上纠正血小板增多的异常状态,但这种方法风险较高,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、感染等诸多并发症。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