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血性贫血
发布时间:2024-10-31 14:52:43本文出处: 山东国济医院
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(溶血),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。
一、病因
- 红细胞自身异常
- 红细胞膜缺陷
-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: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。患者的红细胞膜蛋白有先天性缺陷,导致红细胞膜骨架异常。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,而这种病患者的红细胞变成球形,其变形性和柔韧性变差。当红细胞通过脾脏等微循环时,容易被破坏,从而发生溶血。
-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:也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。红细胞呈椭圆形,其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,在血液循环过程中,特别是经过脾脏时,容易破裂,引发溶血。
- 红细胞酶缺陷
- 葡萄糖 - 6 - 磷酸脱氢酶(G - 6 - PD)缺乏症:这是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缺陷病。G - 6 - PD 在红细胞的磷酸戊糖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,能够维持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(GSH)的含量。当患者接触某些氧化剂,如蚕豆、抗疟药(伯氨喹啉)、磺胺药等,红细胞内的 GSH 会被大量消耗,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巯基被氧化,红细胞膜变得脆弱,进而发生溶血。
-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:丙酮酸激酶是红细胞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。该酶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内 ATP 生成减少,红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,膜的稳定性下降,从而出现慢性溶血。
- 血红蛋白异常
- 镰状细胞贫血: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。患者的 β - 球蛋白基因发生突变,使得血红蛋白(Hb)变成 HbS。HbS 在不携带氧气的情况下,溶解度下降,会形成螺旋链,聚合成凝胶化的长链,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。这种镰状红细胞的变形性很差,容易在血管内被破坏,还会阻塞血管,导致组织缺氧和梗死,进一步加重溶血。
- 地中海贫血:这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,主要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,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。例如 α - 地中海贫血,是因为 α - 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,使 α - 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。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成分异常,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,导致红细胞在骨髓内或循环过程中被破坏,产生溶血。
- 红细胞膜缺陷
- 红细胞外部因素
- 免疫性因素
-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:这是由于患者自身产生了抗红细胞抗体,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,使红细胞致敏。致敏后的红细胞在单核 - 巨噬细胞系统(主要是脾脏)内被识别和破坏。这种抗体可以是温抗体(在 37℃时作用最强),也可以是冷抗体(在低温时作用明显)。例如,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,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紊乱,可能会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,引发溶血性贫血。
- 血型不合输血:当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不匹配时,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就会与输入的红细胞发生抗原 - 抗体反应,导致红细胞凝集和破坏。比如,A 型血的人如果误输入 B 型血,A 型血个体血浆中的抗 B 抗体就会与 B 型红细胞表面的 B 抗原结合,引起溶血。
- 物理和机械因素
-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:机械瓣膜的表面不够光滑,红细胞在流经瓣膜时,容易受到机械性损伤,导致红细胞破裂。这种机械性溶血一般是慢性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溶血程度可能会逐渐加重。
-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: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等疾病中,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或血小板血栓。红细胞在通过这些狭窄的微血管时,会被纤维蛋白丝切割或被血栓挤压,造成红细胞破碎,形成裂体细胞,从而引发溶血。
- 化学因素
- 药物诱发溶血: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溶血。例如,青霉素大剂量使用时,可能会作为半抗原吸附在红细胞表面,刺激机体产生抗体。抗体与吸附有青霉素的红细胞结合,导致红细胞破坏。另外,一些氧化剂药物(如前文提到的伯氨喹啉)会使红细胞内的酶或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反应,引发溶血。
- 蛇毒:某些毒蛇的毒液含有溶血毒素。当人体被毒蛇咬伤后,蛇毒进入血液循环,溶血毒素会直接破坏红细胞膜,导致大量红细胞破裂,引起急性溶血。
- 免疫性因素
- 感染因素
- 病毒感染:如巨细胞病毒、EB 病毒等感染人体后,可能会改变红细胞膜的抗原性,或者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红细胞抗体,从而导致溶血。病毒感染还可能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,使机体对溶血的代偿能力下降,加重贫血。
- 细菌感染:例如肺炎链球菌、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,部分细菌产生的毒素可以直接破坏红细胞,或者通过免疫机制引发溶血。在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情况下,溶血可能会更加明显。
二、临床表现
- 贫血症状
- 面色苍白:由于红细胞数量减少,血红蛋白含量降低,患者的面色、睑结膜、甲床等部位会逐渐变得苍白。这种苍白是逐渐出现的,而且随着贫血的加重而更加明显。
- 头晕、乏力:贫血导致氧气输送不足,大脑和身体其他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。患者会感到头晕目眩,身体虚弱,活动耐力明显下降。轻者可能在活动后感到疲劳,重者可能在休息时也会觉得全身无力。
- 心慌、气短:为了代偿贫血引起的缺氧状态,心脏会加快跳动,试图增加心输出量。患者会经常感到心慌,心跳明显加快。同时,呼吸也会变得急促,尤其是在活动后,需要增加呼吸频率来摄取更多的氧气。
- 黄疸症状
- 皮肤和巩膜黄染:红细胞破坏后,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会被分解为胆红素。当胆红素生成过多,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时,就会在体内积聚,导致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。黄疸的程度轻重不一,轻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黄染,重者皮肤颜色可能会明显发黄,像橘子皮一样。
- 尿色加深:过多的胆红素经肾脏排出,使尿液颜色变深,可呈浓茶色。这是因为胆红素在尿液中的浓度升高,改变了尿液的颜色。
- 脾肿大:脾脏是清除衰老和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。在溶血性贫血中,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,脾脏的工作负担加重,会出现代偿性的肿大。脾脏肿大的程度不同,轻者可能在肋缘下刚能触及,重者脾脏可能会占据腹腔的很大一部分,甚至可以摸到脾脏的下缘达到盆腔。
- 其他症状
- 血红蛋白尿:在一些急性溶血或严重溶血的情况下,大量红细胞破坏,血红蛋白会直接释放入血浆。当血浆中的血红蛋白超过了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,游离的血红蛋白就会从肾脏排出,形成血红蛋白尿。尿液呈酱油色,这是溶血性贫血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症状。
- 发热、寒战:在溶血发作时,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、寒战等症状。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时,会释放出一些致热物质,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,引起发热。同时,身体为了应对这种异常情况,会出现寒战反应。
三、诊断
-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
- 病史询问: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、频率、严重程度等,了解患者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,是否接触过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、化学物质、感染源等。例如,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蚕豆,是否有输血史,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
- 体格检查:重点检查患者的面色、皮肤和巩膜是否有黄染,检查脾脏是否肿大,以及心脏、肺部等器官是否有异常体征。例如,通过触诊检查脾脏的大小、质地和边界,听诊心脏和肺部的声音,判断是否存在因贫血引起的心脏杂音或肺部啰音。
- 实验室检查
- 血常规: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,是溶血性贫血的基本表现。同时,还可以观察到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,这是因为骨髓为了代偿红细胞的破坏,会加速红细胞的生成,而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,所以其数量会增加。例如,正常成年人的网织红细胞计数一般在 0.5% - 1.5% 之间,而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到 3% - 10% 甚至更高。
- 血涂片检查: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,可以发现一些特征性的红细胞形态改变。例如,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,可以看到球形红细胞;在镰状细胞贫血中,能观察到镰状红细胞;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,会发现裂体细胞。这些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对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。
- 胆红素代谢检查:血清总胆红素升高,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。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,肝脏来不及处理过多的间接胆红素,导致其在血液中积聚。同时,尿胆原也会增加,因为间接胆红素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为尿胆原,一部分尿胆原会被重新吸收入血,经肾脏排出,使尿胆原增多。
- 骨髓检查:骨髓增生明显活跃,红系细胞增生显著。这是骨髓对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一种代偿反应,通过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维持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。骨髓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类型,排除其他可能的骨髓疾病。
- 特殊检查
- 抗人球蛋白试验(Coombs 试验):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检查。如果试验阳性,说明患者体内存在抗红细胞抗体,提示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。Coombs 试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,直接试验是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结合有抗体,间接试验是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游离的抗红细胞抗体。
-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: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膜缺陷疾病有诊断价值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,在低渗盐溶液中更容易破裂。通过该试验可以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溶血情况,判断红细胞的渗透脆性。
- G - 6 - PD 活性测定:对于怀疑 G - 6 - PD 缺乏症的患者,需要进行该酶的活性测定。患者在溶血发作期或溶血发作后不久,红细胞中的 G - 6 - PD 活性可能会降低。该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G - 6 - PD 缺乏症,并且可以区分不同程度的酶缺乏。
四、治疗
- 去除病因
- 如果溶血性贫血是由药物引起的,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。例如,对于青霉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,停用青霉素后,溶血情况可能会逐渐缓解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,要积极控制感染,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,或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。对于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,要立即停止输血,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- 药物治疗
- 糖皮质激素: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,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。它可以抑制免疫反应,减少抗红细胞抗体的产生。例如,口服泼尼松,根据病情调整剂量。在治疗初期,可能需要较大剂量,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减量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,如满月脸、水牛背、骨质疏松等,需要密切观察。
- 免疫抑制剂: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时,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。如环磷酰胺、硫唑嘌呤等。这些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免疫系统,减少抗体的产生,但它们也有副作用,如骨髓抑制、肝肾功能损害等,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的血常规、肝肾功能等指标。
- 其他药物:对于某些红细胞酶缺陷疾病,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,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改善红细胞的代谢。例如,使用三磷酸腺苷(ATP)、辅酶 A 等药物,为红细胞提供能量,减轻溶血。
- 输血治疗
- 在急性溶血导致严重贫血,患者出现心慌、气短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或者血红蛋白水平过低(如低于 60g/L)危及生命时,需要考虑输血治疗。但是输血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,如输血反应、加重溶血等。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,输血时要特别谨慎,因为输入的红细胞可能会被患者体内的抗体破坏。在输血前,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,如洗涤红细胞,以减少抗体的反应。
- 脾切除术
- 对于一些红细胞破坏主要在脾脏的溶血性贫血,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,脾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。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,切除脾脏后,可以减少红细胞的破坏,缓解贫血症状。但是脾切除术也有一定的风险,如术后感染、血栓形成等,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决定是否进行。
五、预后
溶血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病因、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。如果是由药物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,在去除病因和适当治疗后,预后一般较好。而对于一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,如地中海贫血、镰状细胞贫血等,预后可能因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。一些轻型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,通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,可以正常生活;而重型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,如心力衰竭、感染等,预后较差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,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,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,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