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系肿瘤
发布时间:2024-10-31 15:19:55本文出处: 山东国济医院
脑系肿瘤主要是指发生在颅内的肿瘤,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,会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。
一、良性脑系肿瘤
- 病因
- 脑膜瘤:其病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。部分脑膜瘤患者存在 22 号染色体长臂缺失,这可能促使蛛网膜细胞发生异常增殖,进而形成脑膜瘤。另外,头部外伤、放射性照射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在脑膜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。
- 垂体瘤:主要是由于垂体细胞自身的突变,使得细胞增殖失去控制而形成肿瘤。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垂体分泌过多的激素,刺激垂体细胞增生。此外,遗传因素在部分垂体瘤的发病中也有体现,一些家族性垂体瘤综合征患者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,增加了发病风险。
- 临床表现
- 脑膜瘤:许多脑膜瘤生长缓慢,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。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,会压迫周围脑组织,引起头痛,多为持续性、进行性加重的头痛。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,这是因为肿瘤刺激大脑皮质,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。视力障碍也较为常见,如视力下降、视野缺损,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。如果肿瘤位于功能区,还会出现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。
- 垂体瘤: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分泌的激素有关。如果是泌乳素瘤,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紊乱、闭经、溢乳,男性患者会出现性功能减退、不育等。生长激素瘤患者在儿童时期可导致巨人症,成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,如手足粗大、下颌突出等。此外,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组织时,会出现头痛、视力减退、视野缺损等症状,这是因为垂体上方是视神经交叉。
- 诊断
- 影像学检查
- 头颅 CT:这是一种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。对于脑膜瘤,CT 上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密度影,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。对于垂体瘤,CT 可以显示垂体窝的扩大,肿瘤的大小、形态等,但对于较小的垂体瘤,CT 可能不如磁共振成像(MRI)敏感。
- MRI 检查:这是诊断脑系肿瘤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。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,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肿瘤内部的结构。在脑膜瘤患者中,MRI 可以看到肿瘤与硬脑膜的关系,判断是否有脑膜尾征。对于垂体瘤,MRI 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垂体、海绵窦等周围结构的关系,并且能区分肿瘤是向鞍上、鞍旁还是鞍下生长。
- 内分泌检查(针对垂体瘤):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垂体激素水平,如泌乳素、生长激素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。根据激素水平的异常情况,可以辅助诊断垂体瘤的类型,并评估肿瘤的功能状态。
- 病理检查:这是确诊良性脑系肿瘤的金标准。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,判断肿瘤的类型。例如,脑膜瘤主要有内皮型、纤维型、砂粒型等多种病理类型;垂体瘤根据细胞来源和分泌激素的不同,也分为多种类型。
- 影像学检查
- 治疗
- 手术治疗
- 脑膜瘤:对于大多数脑膜瘤患者,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。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,减轻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。如果肿瘤能够完整切除,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。但手术难度因肿瘤的位置、大小等因素而异。例如,位于颅底等深部位置的脑膜瘤,手术风险较高。
- 垂体瘤:手术治疗也是垂体瘤的重要治疗手段。对于有明显压迫症状、激素分泌异常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,通常考虑手术。手术方式包括经蝶窦手术和开颅手术,其中经蝶窦手术创伤相对较小,是大多数垂体瘤的首选手术方式。
- 放射治疗
- 脑膜瘤:对于不能完全手术切除的脑膜瘤、手术后残留的肿瘤或者复发的脑膜瘤,放射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。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,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(如伽马刀、射波刀等)可以精准地将射线聚焦在肿瘤部位,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。
- 垂体瘤:在一些情况下,如手术切除不完全或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,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控制垂体瘤的生长。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,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。
- 药物治疗(主要针对垂体瘤)
- 对于泌乳素瘤:溴隐亭是常用的药物。它可以抑制泌乳素的合成和分泌,使肿瘤体积缩小。多数患者在服用溴隐亭后,月经紊乱、溢乳等症状可以得到改善,部分患者的肿瘤甚至可以完全消失。
- 对于生长激素瘤:生长抑素类似物(如奥曲肽)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,缓解肢端肥大症等症状,同时也可能对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- 手术治疗
二、恶性脑系肿瘤(脑胶质瘤)
- 病因
- 遗传因素:部分脑胶质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。一些遗传性综合征,如神经纤维瘤病 Ⅰ 型(NF1)、结节性硬化症(TSC)等,患者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,患脑胶质瘤的风险明显增加。这些基因可能与细胞的增殖、分化和凋亡等过程有关,当其发生突变时,会导致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增殖。
- 电离辐射: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是脑胶质瘤的危险因素之一。例如,脑部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,在数年后患脑胶质瘤的风险会增加。电离辐射可能会损伤神经胶质细胞的 DNA,导致基因突变,从而引发肿瘤。
- 化学物质暴露:某些化学物质,如亚硝胺类、多环芳烃等,可能与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。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吸入、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,在脑部积累后对神经胶质细胞产生损害,促使肿瘤的形成。
- 临床表现
- 颅内压增高症状:这是脑胶质瘤最常见的症状。主要表现为头痛,多为晨起时较重,随着病情进展,头痛会逐渐加重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。呕吐通常为喷射性,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。还会出现视乳头水肿,患者视力会逐渐下降,严重时可导致失明。
-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: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,会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。如果肿瘤位于额叶,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,如性格改变、记忆力减退、淡漠等;位于颞叶,会引起癫痫发作、语言障碍等;位于顶叶,会导致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;位于枕叶,主要影响视觉功能,出现视力下降、视野缺损等。
- 诊断
- 影像学检查
- 头颅 CT:可以发现脑内的占位性病变。脑胶质瘤在 CT 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,边界不清,周围脑组织可有水肿,增强扫描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。不过,CT 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或者等密度的肿瘤可能不敏感。
- MRI 检查:这是诊断脑胶质瘤的关键检查。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形态、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在 T1 加权像上,肿瘤通常为低信号或等信号,T2 加权像上为高信号。增强 MRI 可以更好地观察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浸润范围,有助于肿瘤的分级和治疗方案的制定。
- 病理检查:这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。通过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活检获取肿瘤组织,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,判断肿瘤的类型(如星形细胞瘤、少突胶质细胞瘤等)和分级(Ⅰ - Ⅳ 级,Ⅳ 级恶性程度最高)。病理分级对于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非常重要。
- 影像学检查
- 治疗
- 手术治疗:手术切除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环节。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可以减轻颅内压,缓解症状,同时获取足够的病理组织进行诊断和分级。但由于脑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,很难完全切除干净。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肿瘤切除术,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,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。对于一些深部或功能区的肿瘤,还可以采用神经导航、术中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辅助手术,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。
- 放射治疗:这是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术后放疗可以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,延缓肿瘤的复发。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,放疗也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。放射治疗的剂量和范围根据肿瘤的类型、大小、位置和分级等因素确定。近年来,一些新的放疗技术,如质子治疗,在脑胶质瘤治疗中也开始应用,它可以更精准地将射线聚焦在肿瘤部位,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。
- 化疗: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,作用于肿瘤细胞。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替莫唑胺,它可以通过血 - 脑屏障,对脑胶质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。化疗可以在手术后进行辅助治疗,也可以用于不能手术或复发的患者。但化疗会带来一些副作用,如骨髓抑制、恶心、呕吐、脱发等。
- 靶向治疗:随着对脑胶质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,靶向治疗药物逐渐应用于临床。例如,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的靶向药物,在部分脑胶质瘤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。靶向治疗可以更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,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,副作用相对化疗较小。
- 免疫治疗:这是脑胶质瘤治疗的新领域。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。例如,程序性死亡受体 - 1(PD - 1)及其配体(PD - L1)抑制剂在脑胶质瘤治疗中正在进行研究和探索,有望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。不过,目前免疫治疗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,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等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阅读: